赵朴初佛教常识
如果比丘到居士家,主人应当以干净的布铺在座椅上,请比丘坐下,然后礼拜。如果自己的儿子当比丘,父母也要礼拜。根据南方佛教习惯,在任何场合,比丘见到居士来访问或入会场,他们从不起立,居士向他们礼拜时,也不回礼,有时仅说一句:‘愿你吉详。’向他们送供品时,也是如此。
赵朴初不仅是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,更是佛法的坚定守护者,享有世界声誉的佛学大师。他的初衷并非为了撰写一部专门的佛学著作,而仅仅是为了让大众能够更便捷地接触佛教知识。然而,这部看似小众的作品,实则揭示了作者深厚的佛学造诣,自1988年首次出版以来,其影响力不断扩大。
赵朴初的学术成果丰富,他的作品包括《滴水集》、《片石集》、《赵朴初诗词曲手迹集》以及深受读者喜爱的《佛教常识答问》等,这些著作不仅记录了他的思想和艺术成就,也是他对佛教和中国文化的重要贡献。

佛为什么要让弟子日中一食
〖Ⅰ〗、另外日中一食的好处很多,从我们身体来讲,可以增加我们的免疫能力。另外呢,它也锻炼我们吃苦的精神。佛在世为什么能成道,因为佛就在雪山上苦行啊,六年,每一天就是日中一食,一麻一麦。所以说六年的苦行,才能在菩提树下成道。
〖Ⅱ〗、按照佛制,比丘午后不吃食物。原因有两个:比丘的饭食是由居士供养,每天只托一次钵,日中时吃一顿 ,可以减少居士的负担;过午不食,有助于修定。这个制度,今天南方国家仍普遍实行。最严格的只喝白水,连牛奶、茶、椰子水都不喝。
〖Ⅲ〗、由于食物由信士提供,僧人不可能期望信士全天候供应餐食。 因此,佛教中规定了日中一食的饮食习惯。 在中国,自从百杖怀海制定了百杖清规之后,僧人开始自种自养,这一规定就不再严格执行。
〖Ⅳ〗、日中一食,过午不食”非成语短语,而是源自于佛教用语,需要拆分来解释,具体如下:“日中一食”是佛教僧侣的饮食方式,即于明相至日中之间进食一次;在佛教各种经律均有记载。“过午不食”是佛陀为出家人制定的戒律。在律部中正确的说法叫“不非时食”。

大家小书:佛教常识答问图书目录
〖Ⅰ〗、第一章 讲述佛陀如何创立宗教,揭示其核心理念和教义,以及早期佛教教典的诞生。第二章 深入解析佛法的本质,包括其基本内容和丰富的经籍体系,让读者领略佛教思想的博大精深。第三章 这里,我们将聚焦僧伽与佛的弟子群体,了解他们的生活、修行和对佛教传播的贡献。
〖Ⅱ〗、第二辑:俞陛云的《诗境浅说》、江绍原的《民俗与迷信》、孟超的《〈金瓶梅〉人物》、赵朴初的《佛教常识答问》、李长之的《鲁迅批判》、傅庚生的《中国文学欣赏举隅》、沈祖棻的《宋词赏析》、刘叶秋的《历代笔记概述》、黄裳的《旧戏新谈》、白化文的《汉化佛教与佛寺》。
〖Ⅲ〗、佛教和平委员会和书法家协会的重要领导人物,同时也在全国政协的多个届次中担任副主席要职。赵朴初的学术成果丰富,他的作品包括《滴水集》、《片石集》、《赵朴初诗词曲手迹集》以及深受读者喜爱的《佛教常识答问》等,这些著作不仅记录了他的思想和艺术成就,也是他对佛教和中国文化的重要贡献。

佛教常识答问的目录
〖Ⅰ〗、佛教常识问答 佛教的起源与创立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,本书的第一章深入探讨了这一主题。它讲述了佛陀的生平事迹,以及佛教是如何在古代社会中诞生和发展的。在佛法的海洋中,第二章为我们揭示了基本的内容和丰富多样的经籍。
〖Ⅱ〗、首先,前言部分引导读者进入佛学的世界,为后续的探讨打下基础。接着,佛教常识问答部分解答了佛陀是否为神的疑问,强调了佛祖生活中的智慧和教导。深入探讨了三宝和归依的概念,揭示了佛教的核心信仰。神秘的舍利和塔部分讲述了佛教遗物的历史和意义。古印度与中国观念的交融,展示了佛教思想的跨文化影响。

佛教常识答问的内容简介
六度:赵朴初居士对六度的解释(选自佛教常识问: 度梵语是Pāramitā 波罗蜜多,字义是到彼岸,就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。六度就是六个到彼岸的方法。简介:菩萨所修的六种法门,可以自度度他、福慧双修、三学具足。
六度波罗蜜的深入解析六度波罗蜜,是佛教中修行者必修的六种法门,包括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和智慧,它们代表了菩萨的修行路径,旨在自度度他,实现福慧双修和三学的圆满。首先,布施是慈悲的体现,分为财布施、法布施和无畏施。

大家小书:佛教常识答问作者简介
〖Ⅰ〗、赵朴初的学术成果丰富,他的作品包括《滴水集》、《片石集》、《赵朴初诗词曲手迹集》以及深受读者喜爱的《佛教常识答问》等,这些著作不仅记录了他的思想和艺术成就,也是他对佛教和中国文化的重要贡献。
〖Ⅱ〗、第一章 讲述佛陀如何创立宗教,揭示其核心理念和教义,以及早期佛教教典的诞生。第二章 深入解析佛法的本质,包括其基本内容和丰富的经籍体系,让读者领略佛教思想的博大精深。第三章 这里,我们将聚焦僧伽与佛的弟子群体,了解他们的生活、修行和对佛教传播的贡献。
〖Ⅲ〗、第二辑:俞陛云的《诗境浅说》、江绍原的《民俗与迷信》、孟超的《〈金瓶梅〉人物》、赵朴初的《佛教常识答问》、李长之的《鲁迅批判》、傅庚生的《中国文学欣赏举隅》、沈祖棻的《宋词赏析》、刘叶秋的《历代笔记概述》、黄裳的《旧戏新谈》、白化文的《汉化佛教与佛寺》。
OK,本文到此结束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发表评论